一、概况:
浙江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62人(含外教、博士后),其中正高34人,副高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高端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省青年高端人才2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省特聘教授)2人,省杰出青年基金6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10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人。

(龚昌德 院士)
学院现有物理学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光学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硕士(物理)、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5个本科专业,即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其中物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师范类第二级专业认证通过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师范院校首个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专业,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1个省一流学科(A类)(物理学),3个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1个省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光电子研究院),2个省重点实验室(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固态光电器件),1个省工程实验室(高端光电科学仪器及诊疗应用),1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2个省实验教学重点示范中心(物理、电工电子)。
近5年来,学院教师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6项,总经费超41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尖兵”“领雁”等省重大/重点项目13项(含重点研发尖兵1项、重点研发领雁1项、重点研发择优2项、杰青3项、重点6项);发表权威以上论文400余篇,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以及Physics Reports等均有所斩获。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厚德善能 格物启新”的院训,充分发挥理工学科与师范教育的综合优势,积极为社会培养高水平人才。
二、学位点简介
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是我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已有近70年办学历史,2000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获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获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博士点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物理二级学科,以及自主设定的材料物理二级方向。物理学是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 拥有“理论物理”和“凝聚态物理”两个省重点学科,“固态光电器件”省重点实验室,“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科普教育研究院,“物理学”省级重点实验示范中心等平台。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博士59人,硕士生导师46人,博士生导师1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级及以上人才15人,拥有“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近5年,本学科承担国家级项目38项(其中重点 1 项),省部级项目41项(其中重点 9项, 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科研总经费2200余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325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3篇;2013年曾进入物理学ESI前1%,也是学校材料、化学、工程学科进入ESI前1%的重要支撑学科;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优化,已形成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等多个优势学科方向,其中低维异常输运性质、先进光电功能材料、光学显示和非线性物理等学科方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近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17名,培养博士生32名。承办了15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海内外专家来访130人次,学科成员出访160人次。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光学工程学科于1997年开始与当时的杭州大学(后为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光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999年获批省重点学科,2002年获批光学硕士点,2018年获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拥有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固态光电器件”2个省重点实验室、“高端光电科学仪器及诊疗应用”省级工程实验室及“光通信、光传感器件与技术”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拥有近 5000 平方米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种 类齐全、性能先进,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优良的硬件条件。学科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 技术创新、研发于一体,在数字化全息与 3D 显示、新型激光技术与光谱技术及应用、光场传输及调控、光信息处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学术骨干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横向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学科在强调工程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注重前沿性研究。先后与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研发了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全息打印机、高精度大气光学属性测量仪、基于光谱技术的微生物生长过程检测仪等设备仪器。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6人,3个月以上出国经历者16人。有国家高层次人才2人,省高层次人才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简介
电子信息专业隶属于学校重点支持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科注重电子信息工程与其它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就业前景良好。
依托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重中之重学科,购置了电磁兼容测试平台、电能质量分析仪、机器嗅觉系统、功率电源开发系统、红外热成像仪、多光谱成像系统、高速相机、卫星数据接收系统、移动机器人、3D打印机等科研设备,总价值600余万元,能够为师生科研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学科在强调前沿性研究的同时也注重社会服务和应用性研究。依托“智能信息处理”省高校创新团队,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发改委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现代物流产交融和实训基地,校智能硬件研发中心和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与多家电子、通信企业和金属焊接材料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
本学科现有教师33人,其中正高14人,副高15人,其中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6人,入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博导和硕导18人。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点简介
材料与化工专业依托我校ESI排名前1%“材料学”、省一流学科(A类)“物理学”,于2021年增列为专业学位硕士点。该硕士点建有浙江省固态光电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功能材料院士工作站等省级平台。指导教师17人,其中教授7人,爱思唯尔世界高被引学者、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团队入选浙江省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硕士点围绕声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及应用,致力于光伏材料与器件、智能声学材料与器件、发光材料、光催化材料、热电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的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超声换能器、微晶玻璃、高显色性荧光粉等已部分实现产业化,并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50余项,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Nano Let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
三、科研团队
(一)物理学科科研团队介绍
强关联拓扑态量子输运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4名,讲师4名,成员包括王一飞、翟峰、杨宏宇、陈华、厉康康、杨春、张祖泉、何超城等人。团队负责人:王一飞。在强关联体系、拓扑量子态、量子输运方向,开展强关联电子与玻色体系、阻挫自旋体系、多轨道体系、拓扑量子相变与输运、拓扑磁性体系、拓扑超导电性、自旋电子学与纳米电子学、二维材料量子输运、非平衡拓扑态、纳米隧穿结输运等课题。
发现拓扑平带上系列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国际同行开辟分数陈绝缘体领域;在石墨烯谷电子学、二维材料等离激元、拓扑边缘态输运等课题中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发展几种强关联体系高性能并行计算方法,得出量子自旋液体有效模型与数值证据;关联多轨道体系的自旋轨道纠缠序、隐藏对称性、超导体无序效应;三维反铁磁体中的狄拉克与节线磁振子、外尔与节点环磁振子;二维强关联电子体系谱函数的精确计算,近藤单态的内部纠缠结构;纳米结构体系的热电输运性质,以及电流诱导体系的发光效应;拓扑超导体系表面态及其准粒子散射相干效应,拓扑超导异质结输运性质和拓扑超导相中零能模。研究成果在Phys. Rev. Lett., Nano. Lett., Nat. Comm., Phys. Rev. X, Phys. Rev. B, Adv. Mat.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引用,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强关联体系与拓扑量子输运研究团队)
低维异常量子输运性质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成员包括梁兆新,王晨,王沛,王骞,高超,邬汝宽,厉康康,何超城,Kashif Ammar,Emmanuel Keng等人。团队负责人:高先龙,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和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级项目5项;团队经费充足;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5人,其中7人分别在伦敦城市大学,汉堡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东南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本团队专注于低维奇异量子输运、量子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包括孤子输运、激发态相变、非线性动力系统、非平衡态系统的随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提出了一维强关联体系的密度泛函方法,可调控超冷原子亮孤子物质波和旋量BEC中的自旋轨道耦合等概念,并在量子多体系统的非平衡动力学方面有系统研究。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发表8篇,成果“低维强关联体系的量子奇异相”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的关于“原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应用”的研究成果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低维异常量子输运性质研究团队)
发光与催化材料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2名(均为校特聘双龙教授),副教授3名,讲师1名,成员包括郭海、何益明、陈莉萍、魏荣妃、胡芳芳、李鸿钧等人。团队负责人:郭海教授、博导,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校“双龙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浙江省基金3项(含1项重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二)。2015年开始担任陶瓷类国际著名期刊J. Am. Ceram. Soc.副编辑。曾入选福建“闽江学者”省特聘教授。
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级项目6项,浙师大名师培育计划2项;团队实验仪器设备齐全,经费充足;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人,8人攻读博士学位,4人博士毕业后分别在浙师大、宁波大学、曲阜师大、德国耶拿大学工作。本团队专注于发光材料与光催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固体发光、微晶玻璃、荧光粉、LED照明、二维材料、以及石墨相氮化碳、稀土钒酸盐、卤氧化铋等催化材料。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pp. Phys. Let.、Opt. Lett.、Opt. Express、Nanoscale、J. Mater. Chem. C、J. Am. Ceram. Soc.、Nanotechnology、Appl. Catal. B、Environ. Sci. Technol.、Sol. Energy Mat. Sol. C、J. Hazard. Mater.、Chem. Eng. J.发表论文180余篇,被引用超过7000次,两位教授的个人H因子分别达到了36和39。何益明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均排名第二)。郭海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二)。

(发光与催化材料研究团队)
非线性物理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4名,讲师2名,成员包括林机、李慧军、许学军、李画眉、张肖、方安安等人。团队负责人林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
本团队致力于非线性物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非线性光孤子的结构以及稳定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凝聚态物理的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可积性和解结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目,省部级项目7项,在Phys.Rev .系列、Optics Express,Opt. Lett. J. Math. Phys. 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50多篇。研究成果曾多次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二等奖。

(非线性物理研究团队)
计算物理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成员包括卢军强、杨宏宇、翟峰、南广军、陆杭军、梁清、寇建龙、孙震、周晓艳,其中省钱江特聘教授1人,校双龙特聘教授4人。团队负责人:李盛,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入选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近20余人,其中多人在国外知名高校、中国科学院、985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本团队专注于计算物理相关方向的研究,在PRL,Nature Commun.,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计算物理研究团队)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5名,成员包括黄仕华、斯剑霄、孟秀清、郝亚非、方亮、池丹、史柯利、宋燕平、邱贝贝等9人,团队负责人为黄仕华教授。团队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其中毕业以后考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博士研究生为10人,到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华灿光电、横店东磁等知名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公司工作的学生为8人,到中学、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的学生为10余人。团队与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在读研究生可以到这些单位进行为期一至两年的联合培养。
本团队长期专注于硅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铜锌锡硫硒太阳能电池、窄带隙IV-VI族半导体材料热电及光电器件、类石墨烯二维薄膜材料及柔性传感器件、半导体低维结构自旋电子学、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项目8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4项,在Adv. Funct. Mater., 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 Sol. Energy, IEEE T. Electron. Dev., Carbon, Nanoscale, Appl. Phys. Lett., Mater. Lett.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声学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1名,实验员1名,成员包括刘世清,张志良,陈赵江,耿治国,沈亚西,蔡建程,陈希和郑圆成等8人。团队负责人:陈赵江,浙江省声学学会理事,入选校“学术名师培育计划。
近五年来,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1项;团队研究经费充足,承担课题研究经费超400万元,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人。本学科团队为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委员单位。本团队专注于功率压电超声换能器、超声与光声无损检测、压电材料表征与应用、电声学以及拓扑声学超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团队注重研究成果的技术转换与应用,提出了热管散热型和模式转换型复合功率超声振动系统, 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展医用超声换能器高频强场性能表征、与TCL公司开展扬声器辐射体薄壳的非线性振动机理和噪声振动控制等方面研究。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和EI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和实用专利20余项。

(声学研究团队)
非晶软磁合金材料与器件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团队成员包括方允樟、叶慧群、范晓珍、马云、李文忠、金林枫;团队负责人方允樟,博士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部核心在库专家。团队致力于非晶软磁合金材料与器件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等省部级重点以上项目8项,省部级自然基金、科技计划等省部级一般项目20余项,1000万元以上企业联合研发项目3项,科研经费充裕。已指导研究生50余人。
主要从事非晶软磁合金材料与器件研发,擅长于非晶软磁合金细带制备工艺及装置、非晶软磁合金磁结构精细调控、巨磁阻抗磁敏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攻克了多股细带同时制备、细带相互缠绕和应力感生各向异性避免、磁敏传感器弱场高灵敏等技术难题,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与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在非晶软磁合金应力退火感生磁各向异性机理研究方面,开发了同步辐射原位测试技术,并结合高分辨透射电镜显微技术,澄清了应力退火过程纳米晶演化行为、非晶基地与纳米晶相互作用与材料软磁性能的微观动态机理,研究结果对于非晶软磁材料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关研究结果在Appl. Phys. Lett.,New. J. Phys.,J. Magn. Magn. Mater.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受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次,国内会议邀请报告3次。
(二)光学工程学科科研团队介绍
光场调控及其应用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5名,成员包括任志君,刘士阳,钱义先,方安安,范长江,吴琼,熊展,王润,刘雯,庄斌。团队负责人:钱义先,教授,博导,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名师。本团队主要研究超材料电磁波调控,奇点结构光场调控和光学微操纵及应用。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级项目20项;团队经费充足;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余人,其中韩影、俞昕宁、陈华金三人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吴疆苗、李登辉分别在上海光机所和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本团队专注于光子晶体以及电磁超材料的设计理论;同时也研究新颖光场理论、传输特性及其光场调控。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奇异线性时空光弹、非局域加速光概念, 在其形成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还提出了梯度电磁超介质材料,实现了电磁波的非互易性对称传输.
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A,Appl. Phys. Lett.,Opt. Lett., Opt. Express等期刊发表200余篇论文,1人入选教育部光电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入选省高校中青学科带头人;1人获浙江省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

(光场调控及其应用研究团队)
光场感知与三维显示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成员包括金伟民,金洪震,马利红,许富洋,施逸乐等人。团队负责人:李勇,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二层次人才。
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项目1项,20万元以上横向项目3项;团队经费充足;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0人,其中2人分别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四川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本团队专注于全息三维显示、数字全息显微、光学三维传感及光学全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200余篇论文,成果“计算全息图快速算法理论及其缩微输出系统研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

(光场感知与三维显示研究团队)
激光超级感知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教授(研究员)4名,副教授1名,成员包括管祖光,郁张维,邵杰,彭保进,吴根柱,陈海云等人。团队负责人:陈达如,浙江省新世纪151第二层次人才。
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级项目10项,20万元以上横向项目5项;团队经费充足;团队经费充足;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多人,其中5人分别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6人获得国家奖学金,4人获得全国互联网+金奖,2人获得挑战杯金奖,已有毕业学生进入高校任教、或创办公司或任职公司高管。本团队着眼于未来生命系统或智能系统对传感器的需求,专注于超灵敏嗅觉、听觉、温度、振动感知及应用,开展气体激光光谱技术、光纤传感技术、新型激光技术及其在环境、医疗等领域应用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100多篇论文,获得20多项发明专利,开发了多项仪器设备样机或产品。
(三)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科研团队介绍
智能视觉与气象大数据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6名,讲师1名,成员包括张长江,蒋敏兰,熊继平,端木春江,赵翠芳,冯华君,许秀玲,张飞艳,蒋正金等人。团队负责人:张长江教授,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和省高校科研成果奖获得者。
本团队专注于图像和视频处理、视频通信、机器视觉、图像质量评价、高速信号处理、物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和迁移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及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项目14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和主流学术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智能视觉与气象大数据研究团队)
智能健康设备研发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1名,讲师(含实验师)5名,成员包括邵杰,刘兵,潘日敏,朱更军,楼恩平,丁宇,陈文华等人。团队负责人:邵杰教授,双龙计划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学名师、浙江省创新创业优秀指导老师、全国光电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和创青春国家金奖指导老师。
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项目6项;团队经费充足;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人,其中2人分别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和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攻读博士学位。本团队专注于医疗健康设备、智能制造、智能硬件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提出了光谱技术在血流感染诊断方面的应用,光谱技术在医疗诊断、以及健康指标检测等方面概念。本团队开发了高压工频电源、高压三相电源、高压恒流电源、高频高压电源、高压脉冲电源,产品性能国内领先,累计销售产值达3亿元。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传感器及执行器、应用光学、光通讯、光学应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学术骨干邵杰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比赛国家金奖,另一位学术骨干指导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
智能网络与协同控制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5名,成员包括蔡秀姗,陈丽娜,沈建国,黄志亮,方小生,张筱燕,曾令国,周润等人。团队负责人:唐长兵,入选“浙江省院士结对青年英才计划”、“浙江师范大学首届学术名师培育计划”。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级项目8项,博士后基金1项;团队经费充足;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人。本团队专注于智能网络(包括物联网、互联网、无线网络等)的优化控制、协同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安全与信息处理,智能电网与边缘计算,区块链理论及其技术、机器人控制、信息论与编码、大数据处理与深度学习,5G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如运用博弈理论优化了移动无线网络数据传输的合作性、非线性系统镇定与观察器设计等,并在非线性系统控制、网络优化与控制、智能网络协同通信方面有系统研究。
团队成员以重要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Automatica、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等国际权威期刊及中国科学、自动化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智能网络与协同控制科研团队)
四、研究生特色培养及学院奖助体系
秉承“厚德善能 格物启新”院训精神,坚持“严谨、求是、创新”人才观,营造“善思、善实、善新”优良学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教融合实践教学,落实质量为先教学督导,实行导师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家国情怀浓、专业基础实、科学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的高素质物理人才。
实施研究生海外研修“通达”计划,采用学校、学院、导师三方联合资助方式,支持学生开展境外学术交流活动,专人负责在读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积极组织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布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技术大学等海外高校境外交流。
学院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助研岗位助学金等保障性资助为主体,以国家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学院特有的睿达奖学金等发展性资助为重点,以苹果树助学金等社会性奖助为补充的奖助体系,保障研究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助研岗位设置,普及到每一位在读研究生,导师支付每生每月300-1200元,学校补贴每生每月300-500元。
五、研究生培养成果及品牌活动
学院品牌学术活动以“低维量子多体系统动力学暑期研修班”、“全国冷原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等暑期研修班、研讨会为载体,提供研究生相互学习交流机会,发掘学术兴趣,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学科竞赛紧跟学科热点问题,研究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赛事,曾获“创青春”全国金奖1项,连续多年获研究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奖项。

(获2018年“创青春”挑战杯国赛金奖)

(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

(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连续9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

(获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国内交流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金属所、苏州纳米所、大连物化所,宁波材料所、电科院高压所等国内知名科研院联和培养单位平台,拓展研究生国内学习方向。国外交流以学院“通达计划”为依托,提供研究生出国奖励机制,同时建立了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海外高校的研究生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外部视野。学生活动以“格物学园”系列活动为抓手,以领航考博论坛、人人学术报告、就业经验交流会等研究生系列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研究生出国访学)

(研究生出国访学)

(研究生国内联合培养)
六、研究生就业
优秀毕业生典型:
滕厚安,2022届硕士毕业生,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3篇,其中权威2篇,三级1篇。荣获国家奖学金、2021年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综测排名专业第一。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建行杯第七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铜奖。2021年被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录取。
李康源,2021届硕士毕业生,硕士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在权威B期刊《Physical Review B》发表论文1篇。荣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2021年被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专业博士录取。
魏兴波,2019届硕士毕业生。硕士在读期间,主要从事多体局域以及高温超导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分别发表于Phys. Rev. A, Phys. Rev. B。获国家奖学金、浙江省优秀毕业研究生等荣誉。2018年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访问三个月。2019年被西湖大学-浙江大学联培项目物理学博士录取。
尤慧琳,2018届硕士毕业生。硕士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Energy (IF=13.120)、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SCI一区,IF=4.660)、Chemosphere (SCI二区TOP,IF=4.427)两篇、Materials Letters (SCI二区TOP,IF=2.687)等发表学术论文六篇。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师范大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已被免试录取为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
曹江坤,2016届硕士毕业生。硕士在读期间,发表SCI一作二区以上论文8篇,其中高被引论文3篇,荣获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2016年-2019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在德国耶拿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钟绵增,2015届硕士毕业生。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现中南大学副教授。
王小周,2014届硕士毕业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现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浙江芯科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长明,2012届硕士毕业生。山西长治学院副教授。获山西省“山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英国物理学会(IOP)中国高被引用作者奖等。
吴雷,2008届硕士毕业生。英国Strathclyde大学博士,现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国家青年人才。
满其奎,2008届硕士毕业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宁波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七、2025年物电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1. 2025年浙江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学术学位)
专业代码、名称 | 研究方向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科目 | 备注 |
070200物理学(一级学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87量子力学 ④882普通物理 | 物理学专业综合知识 | ①本专业只招收本科生 ②本专业含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招生计划 |
080300光学工程(一级学科)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1数学一 ④882普通物理 | 光学工程专业综合知识 | ①本专业只招收本科生 ②本专业含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杭州高等研究院招生计划 |
2. 2025年浙江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专业学位)
专业代码、名称 | 研究方向 | 初试考试科目 | 复试考试科目 | 备注 |
085400电子信息 | 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02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08 光电信息工程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22模拟电子技术 | 电子信息专业综合知识 | ①本专业只招收本科生 ②本专业含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杭州高等研究院招生计划 ③本专业在国家复试分数线基础上按报考学院统一划线和组织复试,录取后按报名时所填研究方向进行培养 |
085600材料与化工 | 00不区分研究方向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82普通物理 | 材料与化工专业综合知识 | ①本专业只招收本科生 ②本专业含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招生计划 ③本专业报名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录取后按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培养 ④在国家复试分数线基础上,根据报考学院生源情况划定复试分数线 |
3. 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序号 | 初试考试科目 | 适用专业 | 满分分值 | 参考书 |
1 | 量子力学 | 070200物理学(一级学科) | 150 | 量子力学,周世勋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 普通物理 | 070200物理学(一级学科)、080300光学工程(一级学科)、085600 材料与化工(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045105学科教学(物理) | 150 | 普通物理学(第六版,上、下册),程守洙、江之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3 | 模拟电子技术 | 0854电子信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光电信息工程) | 150 | 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3版),杨素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华成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第4版。 |
八、研究生招生联系方式: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579-82283026
物电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联系电话:0579-82298298 QQ: 216057105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w.z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