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生教学  招生工作  学位点介绍

2025年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招生简介

作者:研究生办-苏丽诗  发布者:研究生办-吴瑛   发布时间:2024-12-04  浏览次数:10

一、学科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创建于1956年,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6年成为浙江省首批A类一流学科,其二级学科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为省重点学科,2018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21年获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博士点覆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等物理二级学科,以及自主设定的材料物理二级方向。拥有固态光电器件和光信息检测与显示技术研究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高端光电科学仪器及诊疗应用省级工程实验室、新型固态光电器件与技术和光通信、光传感器件与技术两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二、师资队伍

 物理学科现有科研人员7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35人,副高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65人。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6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

 三、2024年招生方向

(一)理论物理本方向围绕非线性物理、强相互作用和高能物理进行研究,从非线性、非平衡以及量子关联的角度来探索物理系统的动力学、量子相变和相关的新奇物理,进而将超冷量子气体、激子极化激元、超导量子计算、拓扑材料与拓扑光子学及人造杂合体系等不同研究方向交叉融合。本方向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6人(含正高级8人),近5年在物理学顶尖期刊Phys. Rep.上发表长篇综述2篇,在PRA/B/D/E等发表论文30多篇。获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  

林机教授主要研究非线性数学物理、光与非线性介质作用等。在Phys. Rev. E, New J. Phys., Opt. Let.,Opt. Express, Phys. Lett. A等重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50多篇,总引用2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李慧军教授博导,校双龙特聘教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其研究方向是非线性物理与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目前的研究兴趣是激子极化子凝聚体系统中的非线性特性。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Phys. Rev. A/B 10篇,SCI论文4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梁清教授, 主要从事细胞膜微观结构与功能以及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在J. Chem. Theory Comput.J. Phys. Chem. Lett.NanoscaleJ. Chem. Phys.Langmuir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人,博士生2人。

李盛教授, 从事有机聚合物的光电磁性质和低维凝聚态的研究,在Nature, Phys. Rev. Lett., J. Phys. Chem. A/B/CPhys. Rev.系列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参与写作国际新材料研究计算方法进展一书《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New Materials II: From Ultrafast Processes and Nanostructures to Optoelectronics, Energy Storage and Nanomedicine参与翻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Alan Heeger教授专著《Semiconducting and Metallic Polymers(半导性与金属性聚合物)》,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参与写作LED研究进展《Light-Emitting Diodes: New Research》,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出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9项;指导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3人攻读博士学位。

陈华副教授, “双龙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理论,近年来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关联体系中的拓扑性质。在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 Rev 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Phys. Rev. Lett.发表文章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二)凝聚态物理:本方向围绕低维强关联体系的奇异量子相和压电材料、磁性材料以及低维量子材料的特异性能开展研究。在二维电子体系的面内光电效应、光学近场驱动和粘滞交流输运、分数陈绝缘体的拓扑激发与量子相变、基于超冷原子气体的新奇量子效应以及光与物质强耦合相互作用体系的规范不变性等研究领域和方向持续取得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承办第十七届全国低温物理会议。本方向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2人(含正高级7人),近5年在PRL发表论文2篇,PRA/B/E等系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主持国家基金4项。

高先龙教授, 研究兴趣为低维冷原子物理、强关联体系、非平衡量子相变动力学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3)和其它Phys. Rev.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引1700余次,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指导3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7(3人全奖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指导博士5名,毕业2名,分别工作于浙江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

翟峰教授, 当前研究兴趣为低维体系的(自旋,谷、拓扑电子输运和等离激元光学。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2D materialsNanoscale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他引两千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10余人,博士生1人。

梁兆新教授, 主要从事非线性科学和超冷原子物理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发表文章3篇,在Mod. Phys. Lett. AMod. Phys. Lett. B发表学术邀请综述各1篇,他引千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重点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现有4名硕士、3名博士在读。

黄仕华教授, 目前主要从事高效晶体硅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成功开发了金属诱导非晶硅晶化的多晶硅薄膜、非晶硅/纳米硅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过渡金属氧化物/晶体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新型晶体硅有机碱制绒、多晶硅PERC太阳能电池的热辅助光衰、宽光谱抗反射超疏水光伏玻璃、抗紫外与近红外辐射的增透玻璃等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企业横向科技开发项目6项,3项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让。在Adv. Funct. Mater., 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 Sol. Energy, IEEE T. Electron. Dev., J. Appl. Phys., Mater. Lett.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详细介绍见个人主页:http://mypage.zjnu.edu.cn/HSH/zh_CN/index.htm。目前主要从事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共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承担和参加了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

寇建龙教授, 主要从事界面物理研究工作,重点关注纳米尺度界面和受限情况下分子的动力学行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面上2项)、省级项目3项(含省杰青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it., Nano Lett., ACS Nano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引用1800余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和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8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

王沛教授, 研究兴趣为驱动耗散相变、Floquet拓扑物态、时空晶体、多体局域化、量子测量问题,在Physical Review系列等期刊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被引用4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南广军副教授, 校“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曾入选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材料、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光电材料、二维光电材料的载流子输运、激发态性质以及材料设计。在Nat. Photonics.Nat. Commun.Sci. Adv.Chem. Soc. Rev.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Mater. Horiz.J. Phys. Chem. Lett.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他引2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1项、欧盟地平线项目1项、开放课题3项,获批浙江省一流课程1项。

高超教授, 研究兴趣为量子模拟与量子信息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理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多篇高水平SCI论文,截止2024年底发表Nature 一篇,Physical Review X 一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四篇,他引七百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已培养硕士5名,其中2人中学任教,3人读博深造(2人国内9851人世界top100),现指导博士生2名。

耿文通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以量子力学第一原理计算为手段,开展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材料量子设计。在ScienceMatterPRBAPLJPCL等重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90多篇,总引用7000余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职业生涯影响力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重点项目、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项。指导毕业7名博士研究生,均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工作,其中两人已任正教授。

陈飞副教授, 校“双龙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强关联体系(包括非常规超导、磁性和拓扑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测试。以一作或通讯在Physical Review系列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和科技部外专项目等六个纵向项目,一个重大横向项目。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人,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

(三)光学:本方向研究光场的调控与传输、光场三维信息检测、显示理论与技术、高灵敏光谱技术及应用。承担高维光学突变的奇异光束产生机理、光场调控及其医学细胞操纵研究等省重点课题;研制了国内首台计算全息图并行直写系统,产业化应用效益超亿元;研制的光谱式全自动血培养仪、沙姆成像激光雷达等国际领先,在医疗、环境、能源等领域的检测及可视化方面示范应用,为相关企业创经济效益数十亿元。本方向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5人(含正高级10人),近5年在PRAAPLOLOE等发表论文3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件,主持国家基金4项,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重大横向项目2项。

杨学明教授曾获国际自由基会议Broida奖,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德国洪堡研究奖,以及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主要开展的研究方向包括:自由电子激光技术;超快激光技术与动力学;同时着力发展原创的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开展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研究,包括分子束表面散射装置,高分辨深紫外激光光电子显微镜,可调真空紫外光—氢原子光化学装置,表面飞秒双光子能谱装置等。已培养博士30余名,其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周卫东教授, 主要从事高灵敏诱导激光光谱检测新方法和技术、微结构功能材料的超快激光制备方面研究。在Opt. Lett., Opt. ExpressNew. J. Phys.Appl. Op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多篇,其中1篇为ESI高被引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教育部科技计划重点等项目8项,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5人。

任志君教授, 主要从事光束的调控、传输及其动力学研究,以及信息光学及生物光学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Opt. ExpressAppl. Opt., JOSAAJ. Opt., Opt. Commun.上发表论文60余篇,编著教材2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它项目3项。

邵杰教授, 主要从事用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高温燃烧环境中的微量气体成分探测研究,光谱方法测量微生物生长曲线方面的研究,以及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在医学诊断方面的应用研究。创新性结果发表在Applied Opitcs上,受到了国外20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并成功应用于“全自动血液感染临床诊断”设备,与国外同类设备比较结果发表在仪器仪表类一区TOPSensor B上;开发的医疗设备产品,在“创青春”、“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中分别斩获金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项目4项,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7项。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3项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让。

钱义先教授, 主要从事奇点光学、光场调控、光镊技术及其在生命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1项重点项目),其他各类及横向项目8项。在Laser & Photonics Rev.Appl. Phys. Lett., Opt. Lett., Opt. Expres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SCI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校首批学术名师称号;校光场调控及生物光子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

陈达如研究员, 校双龙特聘教授;分别于2004年、2009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光电信息工程学士学位和光学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研究或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入职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2017年调入浙师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一等),兼任杭州市科技指导员。目前为激光感知团队负责人,团队开展激光雷达、激光光谱、微纳光学传感等相关技术及其在医疗、环保、工业等领域应用研究;本人主要从事微纳传感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主持企业项目10项;发表SCI论文120多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已指导硕士研究生十几人,其中获得国家奖学金5人。

管祖光教授, 校杰出教授;2000-2007年在浙江大学学习并先后获得光电信息工程学士学位和光学工程博士学位;于2010年在瑞典LUND大学获得应用(工程)物理博士学位。先后在挪威空间中心、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作。2020年加盟浙师大杭州高研院激光感知团队,团队开展激光雷达、激光光谱、微纳光学传感等相关技术及其在医疗、环保、工业等领域应用研究;本人主要从事激光遥感技术及其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环境大气中细粒子(PM2.5)监测设备开发和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基于观测和模拟的区域大气重污染成因研究”、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发表SCI检索论文26篇,获得授权专利16项;与产业界联系紧密,科研经费充足。

郁张维研究员,博导。2003 6月获浙江大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200810月获瑞典皇家工学院微电子与应用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和Acreo 研究所先后以博士后和研究员从事研究工作。20174月以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全职加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2012年入选瑞典大古斯塔夫基金青年科学家奖,2019年入选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2020年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主要研究:基于特种光纤的光纤传感及其应用、纳秒级响应的全光纤电光开关及其应用、光纤极化及其应用。受邀出版英文书籍1本,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

(四)材料物理:本方向是凝聚态物理与材料学科的交叉领域。在材料的发光、热电性质以及光催化机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在新型荧光微晶玻璃、光学温度传感材料、闪烁体材料、MOFs激光材料、复合光催化材料等方面具有影响力;对铁基超导体BaFe2As2体系锌掺杂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本方向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4人(正高级7人),其中 “双龙学者”特聘教授2人,1人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近5年在AFMACS Nano, Small, Solar RRL, AOM, CEJ等期刊上发表近200篇论文,高被引论文4篇,主持国家基金3项。两人入选全球顶尖(前2%)科学家排行榜。

郭海教授,校“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其研究领域为光学材料的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实验方向,设备齐全)。在氟化物微晶玻璃的设计、荧光机理、温度传感与闪烁体应用探索,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玻璃中Ag成分的发光来源及能量传递,白光LED光转换材料等方面研究比较深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在Adv. Mater., Chem. Eng. J, J. Eur. Ceram. Soc., Opt. Lett., Opt. Express, J. Mater. Chem. C, Ceram. Int., J. Alloy Compd.等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被引用72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469次,H 因子为492015年开始担任陶瓷类国际著名期刊J. Am. Ceram. Soc.副编辑。2018年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二),2019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出版译著《无机固体光谱学导论》一部。连续6年(2019-2024)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职业生涯榜单和单年榜单。主持国家基金3项,浙江省基金3项(含重点1项)。指导3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8人攻读博士学位;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并立项国家基金6项(均一次成功)。

何益明教授,校“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其研究领域为新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及制备,在石墨相氮化碳、稀土钒酸盐、卤氧化铋类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光催化应用方面做了较广泛的研究。2008年入校至今,在Appl. Catal. BEnviron. Sci. Technol.J. Mater. Chem. A, Sol. Energy Mat. Sol. CJ. Hazard. Mater.Chem. Eng. J.等主流SCI期刊上发表一作/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3篇,被引用6000余次,因子为47。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入选2021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国家基金2项,浙江省基金2项。指导毕业12名硕士研究生。

陈赵江教授,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压电铁电材料表征和声学器件应用、超声和光声无损检测、以及声学超构材料和声子晶体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面上2项),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它省部级课题等10余项,申请(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

四、招生专业目录

物电学院2025年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 业

研究方向代码

导 师

070200 物理学

01理论物理

林 机、李慧军

梁 清、李 盛

    陈 

02凝聚态物理

高先龙、梁兆新

黄仕华、翟 峰

寇建龙、王 沛

南广军、高 

耿文通、陈 

03光学

杨学明、周卫东

任志君、邵 杰

陈达如、钱义先

管祖光、蔡建程

    郁张维

 Clarence Augustine TH Tee

04材料物理

郭 海、何益明

    陈赵江